足球365比分_365体育投注-直播*官网

图片

【科学时报】雷达专家毛二可院士:我愿为党贡献一切


《科学时报》2006年7月13日 A3版 



本报记者 保婷婷 

 

    “党的事业就是我的奋斗方向,为了党的事业,我愿贡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是1953年,毛二可递交的入党申请书上一句朴实的誓言。1984年6月23日,当这份入党申请书饱受岁月的侵蚀开始渐渐发黄的时候,毛二可终于在镰刀斧头的旗帜下庄严地举起了右手,而此时,他对这句誓言的实践,已经过去了整整31年。

    2006年七一前夕,72岁的毛二可院士被评为足球365比分_365体育投注-直播*官网市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此时的他,从事雷达技术研究已五十余年,先后主持和参加30多项重点科研任务,对我国动目标显示、动目标检测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就在退休后的十余年里,他还依然战斗在科研一线,践行着自己青春的誓言。

    信仰坚定 矢志不渝

    1951年,毛二可考入足球365比分_365体育投注-直播*官网理工大学的前身——华北大学工学院。1952年加入共青团,1953年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立下了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人类最崇高的事业——为无产阶级解放而斗争的宏愿。1956年,带着“足球365比分_365体育投注-直播*官网市三好学生”的荣誉,毛二可从足球365比分_365体育投注-直播*官网工业学院雷达专业毕业留校工作。“31年前,指引我走上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这条光辉道路的,是当时的院长魏思文同志。”毛院士向记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魏思文院长来到研究室拜我为师,学习无线电技术。尽管我当时只有二十多岁,但他不耻下问,工作再忙,每周都要抽出半天来学习。每次见到我,魏院长总是亲切地称呼我毛老师,对我的思想、生活各方面都很关心。”从这位老革命、老党员、党的高级干部身上,毛二可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品格,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形象,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更加坚定了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决心。

    “文化大革命”中,因为所从事的技术工作,毛二可被打成“白专典型”,甚至被造反派押着,眼睁睁看着父母的家被抄,母亲受到惊吓重病卧床,妹妹受到刺激精神失常。在那种困难的日子里,尽管受尽不公正待遇,但毛二可对党的事业的追求始终没变。“党的事业需要发展科学技术,我们搞科研没有错”,带着这样的想法,冒着被批判的风险,毛二可一直坚持和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师从事科研工作:“当时支撑我们的,是战斗在国防科研战线的千百万科研人员的共同信念,那就是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祖国的国防事业高于一切!”

    情系雷达 科学报国

    毛二可的科学人生一直与雷达相伴。早在1947年,正在重庆南开中学读高中的毛二可参加了学校的无线电协会,自己动手装配出了一个电子管收音机,开始从浩瀚天宇中捕捉神秘的电波。1953年,因国防建设需要,他所在的足球365比分_365体育投注-直播*官网工业学院电机系班级改学雷达专业,他成为当时全国地方院校中第一批雷达专业的大学生。

    20世纪50年代初,正是新中国蓬勃火热的建设年代,年轻的毛二可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立下了献身科学、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终身的志向。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品学兼优,是全校公认的尖子学生之一。还在学习阶段的他直接参与了当时在苏联专家帮助下雷达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使足球365比分_365体育投注-直播*官网工业学院无线电系(现足球365比分_365体育投注-直播*官网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成为我国雷达事业发展的重要基地。1956年,在毕业设计阶段,以他为主的几个同学成功地完成了电视实验发射中心的研究设计,取得了邮电部颁发的我国第一个电视频道的执照。1958年,在他毕业留校任教两年后,又在学校建成国内第一家实验用电视发射台。

    上世纪60年代初,学校决定筹建雷达实验室,重担落在了毛二可及其同事们身上。当时的经济条件极其困难,没有现成的仪器设备,他们就自己动手修理组装;没有实验台,他们就把床板支起来使用。有一次,在校园里发现别人不用的两张旧桌子,他们也连忙抬回研究室当实验台。后来,他们申请了30立方米木材,自己画图、设计,请人做了30套实验台,至今雷达所还在使用。在这所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凭着对祖国国防事业、雷达科研的热情,毛二可和同事们在一穷二白中建成了雷达实验室。

    “文革”结束后,毛二可迎来了自己科研事业的春天。他和科研组的同志们的誓言是“拼命干,把过去动乱年代耽误的时间夺回来”。也就是这个时候,他养成了每周7个工作日,晚上加班加点,寒暑假、节假日不休息的作息习惯。为了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毛二可和同志们决定拿出本该发给个人的科研奖金。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他们在个人生活十分清贫的状况下,每年挤出一二十万元,连续十多年一点一点积累,花了200多万元先后购置了多台先进的仪器设备,为雷达研究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为雷达技术所的所长,毛二可带领同事和学生,长年累月地辛勤耕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高难课题,取得了累累硕果。1978年,“新型十公分稳定振荡器”获全国科技大会表彰,1981年某“微波雷达动目标显示系统”获原国防科工委重大技术革新二等奖……20多年来,毛二可领导的雷达研究室共获得国家发明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其中某“动目标显示系统”获1987年国家发明二等奖,是当年军用电子学领域国家级最高奖。20世纪90年代,他提出的某“动目标信号处理机”研制成功,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然而,雷达所此时却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军用雷达研究领域竞争激烈,国防科技投入有限,雷达所的传统研究领域和生存空间日益缩小;另一方面,通讯技术迅猛发展,学电子的学生都热衷于学通讯,而不愿意学雷达。在这种大环境下,还要不要坚持以雷达为主的研究方向,研究所内部顾虑重重。毛二可力排众议,坚持以祖国的国防科技发展需要为己任,坚持研究所定位于雷达技术研究。他说:搞科研不能盲目跟风,我国的国防事业需要雷达技术,我们的研究专长在雷达技术,不能轻易改方向。正是毛二可院士对科学技术敏锐的目光和对雷达事业的热爱,使得足球365比分_365体育投注-直播*官网理工大学雷达技术研究所这一依托于高校的小规模研究所在研制新体制雷达上争得了一席之地,得到了业界的充分肯定与认可。

    求实创新 勇探新路

    毛二可之所以能不断作出成绩,因为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持从实践中、从我国国防建设的急迫需求特别是从部队对雷达新技术的迫切期待中,敏锐地找到创新点,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微波雷达动目标显示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重要课题,他急国家之所急,开展了雷达抗无源干扰的应用研究。在80年代,为了研究雷达抗无源干扰的技术,他领导课题组坚持奋战多年,系统地解决了与之相关的多个技术问题。他们根据当时的器件水平,用模数混合的电路技术实现动目标检测,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随着器件及理论的发展,他又提出了研究全数字化的动目标信号处理机的意见,经过课题组同志奋战数年,终于成功地用到多种型号雷达上。1993年,部队某单位提出一项靶场测量设备的研制任务,该类型设备在世界上尚无成熟先例。毛二可领导课题组奋战8年,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这个课题研制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由于没有先例,从系统构成、各分机相互关联以及算法匹配,一个难关接一个难关,几次陷于几乎找不到出路的困境。每当这种时候,都是他发现系统的问题所在,并提出巧妙的验证办法及解决对策。

    20世纪90年代,毛二可敏锐地看到了国防科研的发展趋势,密切关注到我军装备的急切需求。他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我们不仅要搞雷达中的部件,而且要做雷达系统整机。这种想法一提出来,很多教师吓了一跳:一个仅有十几名教师、专业不齐全、没有天线、微波、机械加工等实力的小研究所,要想构建雷达系统整机,岂不是异想天开?

    但是,毛二可仔细分析行业特点,指出雷达所要搞雷达整机系统,一定要避免在传统、成熟的雷达体制上和雷达整机所竞争,而是要进行雷达系统的创新性研究,研制新体制雷达。这些新体制雷达不能是国外先进雷达的翻版,而是要从雷达技术发展的自身规律和我军未来的作战需求出发,独立自主地提出全新的解决方案。

    以后的实践证明了毛二可的科学预见。

    某测量系统是国际上公认的难题,主要用于检验导弹是否命中目标,如果没有命中,需要测出打靶偏差的距离和方向。1992年,毛二可在一次会议上与某试验基地领导交流,了解到基地急需一种可以安装在靶船、靶机以及地面靶标上、能快速测量导弹脱靶量的电子系统。当时,国内外已有的测量方法都不能完全满足军方的需求。毛二可敏锐地感觉到,这种系统有可能用新体制雷达来实现。回到学校,毛二可立刻投入了忘我的工作。他综合多种雷达体制和处理方法,独立自主地提出了一种新的测量系统,并很快获得基地的立项支持。

    项目研制过程中,毛二可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艰苦的外场试验,历经八年,终于完成了系统定型,取得了高精度的测量效果。在成功研制第一代测量系统的基础上,近几年,毛二可又带领吴嗣亮教授和团队其他成员,通过进一步的创新和完善,取得了新的突破性进展,成功研制出了可靠性更高、体积更小、操作更方便的系统,这套系统将很快得以广泛应用。

    培养人才 行为示范

    留校工作的龙腾博士忘不了,在自己结婚时,住进的是毛二可费尽周折为其申请的一间12平方米的筒子楼;高梅国博士忘不了,在自己毕业分配到外地一个无用武之地的单位时,是毛二可用了两年时间为其办理了进京手续。作为奋斗在国防科技战线和高等教育战线的科学家,毛二可将建立和培养一支有凝聚力和团结协作、自主创新能力的科研梯队,为国防科技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后备军和生力军,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

    很早以前,毛二可就说:我现在已50多岁,我们要多培养年轻人,把他们带上路,这样雷达研究才能后继有人。当时,高校、科研院所待遇低,大量人才流向社会,雷达研究所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窘境。眼睁睁看着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一一离开,毛二可焦急万分。他经常伤心地讲:买了这么多仪器设备,将来给谁用啊!

    为了留住人才,毛二可不仅想方设法地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还竭尽所能为年轻人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获奖人员名单和学术论文署名,他一次又一次把自己的名字排在学生后面,甚至不署名;学校为院士专门提供了宽敞明亮的办公室,他让给青年教师及博士生作为工作室。他尤其注重选拔培养基础好、事业心强、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好苗子为青年学科带头人。

    在他的带动及关心下,自主创新、勇于拼搏的雷达技术研究所青年学科带头人队伍已初步形成,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青年骨干人才,其中包括国家“863”专家、总装备部专业组专家、足球365比分_365体育投注-直播*官网市“五四”奖章获得者、足球365比分_365体育投注-直播*官网市优秀教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跨世纪优秀人才、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等等。现在,雷达所已有6名博导、40名教师、近300名研究生,形成了雷达所科研创新梯队。

    在此次采访中,毛院士显得不太自在,除了记者问及的问题,其余时间几乎一言不发,让人难以与科研工作中精力充沛的他联系起来。也许,正如他自己所说:“其实我只是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只是在自己的工作中作出了一点点成绩。一个搞科研的人,只要有一般的生活条件,能安心地做学问,也就满足了。”